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股票线上配资网
草莓分层长在数米高的架子上,在全封闭、无菌的环境下,智能系统对光、温、水、气、肥等环境条件进行精准控制,这些看似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真实发生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大道一超级植物工厂内。
立体种植货架上的草莓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这样“未来感”十足的种植方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栽培面积,提高产量,而且这套生产系统可以实现全年365天无间断生产,通过可控植物工厂技术助力农作物加速生长,实现全年供应。
垂直立体栽培 增加种植面积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这座植物工厂,隔着玻璃就看到里面有数个约7米高、11层的栽培层架,每一层密密麻麻地种着草莓,还有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工作。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草莓
“通过垂直立体栽培方式,我们向空间要产量。”产研中心负责人王向发介绍,像这样的栽培区还有5个,每个房间的面积约200平方米,通过多层立体种植方式,和传统地面栽培相比,不仅节约空间,还大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此外,这些草莓都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种植在基质上,以椰糠为“土”,达到保水、固定根系的作用,同时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按需配肥、按需补肥补水,实现精准供应,保障草莓快速健康生长。
他还说,传统种植草莓一般在每年9月开始,最早11月底就可以尝到当季新鲜草莓了,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之后气温开始上升,就会抑制草莓的开花结果,市面基本没有草莓了。在工厂里,通过对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水肥等条件控制,实现了草莓全年365天种植,弥补夏秋草莓的短缺。“目前草莓工厂已经开始种植,最早一批草莓9月就可以上市,满产后预计全年草莓产量73吨,每天稳定产出400斤,以后成都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草莓了。”
草莓
无菌、“舒适”的环境加快生长
无菌的环境对草莓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在这么大的工厂里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整个草莓工厂从设计上采用了10万级洁净标准,其次对生产过程的人流和物流严格管理,“所有进入内部的人和物都要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流程。”王向发介绍,人员在进入工厂内部前,要先进行更衣,之后穿上防护服、鞋子,戴上口罩、头帽,使用消毒液洗手后戴上无菌手套,再通过风淋间,才可进入到内部的工作区域。而外部的货物进入内部前,会先在外部隔离区用紫外线对其进行消杀,然后进入内部仓库再进行第二次消杀。最后,内部环境也会定期用臭氧进行消杀,确保工厂内部的无菌环境。“这样就保证草莓在一个洁净的环境里,杜绝了外界的影响,也就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产品更绿色、健康、环保。”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种植区内明亮的粉色灯光,其实大有来头。”他解释道,我们肉眼所见的白光,其实是多种光质交互的结果,在草莓工厂里,合理的搭配了草莓生长所必要的红光、蓝光、白光、远红光等光源,通过比例的调整,就可针对草莓生长过程中对不同光的需求,都会进行动态调节,满足特殊“光配方”要求。
除了光,适合的温、水、气、肥等条件,也加速了草莓的生长。王向发介绍,草莓种植适宜温度范围为8~25摄氏度,工厂内部环境温度的温差严格控制在±1℃,保证了整体的温度均匀性。传统种植草莓的生长周期约为3个月,而在工厂里这个“舒适”、“可控”的环境中,只需要2个月就能成熟。“目前,我们的植物工厂技术稳定成熟,除了草莓种植,在种苗繁育、叶菜生产、中药材培育、育种加速等领域也在广泛应用。”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草莓
作为示范型设施农业带动当地发展
这座种植草莓的超级植物工厂,只是国际领创智慧数字设施农业(植物工厂)中心产研园的其中一个项目。作为现代科技农业产业项目,该项目集栽培技术、工程技术、系统管理等于一体,可进行主粮(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中高端叶菜(如富硒生菜、羽衣甘蓝、冰菜等)、中高端果菜(如串番茄、黄瓜等)工厂化设施栽培。在植物工厂环境下,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长周期成功缩短60天左右,并实现650公斤/亩单层产量。未来,有望实现每年6茬以上的“快速育种”,栽培层数达到10层以上。
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该项目作为示范型设施农业,已带动多个以高科技农业为核心的林盘经济项目集聚,并通过“四措并举”方式推动项目周边院落整治,走出了产业带动、科技赋能、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路径。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今年以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智慧农业重点项目落地见效股票线上配资网,以点带面促进行业发展。力争全年完成10个以上包含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类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园区)的验收,建成一批有典型示范性、带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胜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