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季,伪满洲国的第35团第2营全体人员公司配资,在营长赵海臣的指挥下,从大庄科的防守据点出发,穿越永宁城,经过柳沟镇,计划消灭我平北军区的主力团——10团1营的两个连以及营部。
此时,1营正忙于冬季训练,营部与第3连驻扎在瓦庙子村,而第1连则驻守在西庄户村,两村之间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每天,官兵们都要进行操练、上课,任务繁重,忙碌异常。
然而,由于北方寒冷的冬季使人们对敌人的袭扰警觉性降低,特别是在我军的驻地位于昌延联合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军中普遍认为敌人不可能主动出击。于是,我军放松了警戒,并未派遣巡逻队到附近的山头加强防范。
战后我们才得知,敌人其实早在柳沟镇悄然准备,并在拂晓时分偷偷出发,避开大路,绕道翻越山岭,直奔我1连的西庄户村。而敌人的行进轨迹充满了诡计,他们并未正面进攻,而是通过山林绕至我军驻地背后。
这一天,1连连长周德礼正在室内备课,忽然,一位村里的小伙子气喘吁吁地闯进来,紧张地报告:“敌人来了!”
展开剩余84%“敌人有多少人?”周德礼立刻追问。
“好几百人!”小伙子急忙回道。
“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全都是黄军装。”
“他们现在到哪里了?”
“已经到西大梁的北边。”
周德礼迅速意识到情况危急,马上指示副排长带着一挺机枪和一个步兵班迅速前往西大梁,占领高地进行侦察。同时,他命令通信员跑步去营部报告紧急情况。
安排好这些后,周德礼拿起望远镜朝西大梁方向观察。他发现敌人非常狡猾,并未从正面接近,而是悄悄绕过树林,准备从背后偷袭。周德礼一直在村边等待,焦虑地注视着远方,但却依然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看到副排长带领队员攀爬西大梁,周德礼暂时放松警惕,准备回去继续备课。
然而,就在这时,村头的小山顶上,哨兵举起了红白旗。这一信号立即让周德礼意识到,敌人已经靠近。他马上指挥司号员吹响紧急集合号,战士们纷纷跑向集合地点,步伐迅速,装具发出“哗哗”响声。
集合刚刚完毕,远处便传来了哨兵的枪声,接着是两声手榴弹爆炸的巨响。敌人已经悄悄地接近我军驻地,准备从村边发动进攻。周德礼在此时听到树林里有敌人行动的声音,树枝“哗哗”作响。他立刻举起望远镜,看到成群的敌军正低着头,紧张地前进,距离西庄户村的西南角已经不远。
周德礼意识到敌人的进攻态势十分危险,再拖下去必然会陷入困境。于是,他果断决定带队撤离,以避免被敌人包围。
刚刚拉开队形撤离时,敌人从南沟的树林中突然出现,准备对我军实施包围。1排立刻开火迎敌,枪声骤然响起,战斗逐渐变得激烈。周德礼指挥1排副排长陈武带领一班进行掩护,主力队伍则边打边撤。
走出几百米后,南沟的另一股敌人突然出现,明显是想对我军进行包围。周德礼迅速做出反应,指示1排就地利用地形进行射击,猛烈的火力让敌人步伐受阻。
敌人被打退之后,我军继续朝东撤退了约3公里。然而,敌人并未放弃,仍紧紧追击。伪满军35团的特点便是越战越疯狂,屡屡施展奇袭战术。此时,周德礼已经与3排汇合,为了拖住敌人,他决定将3排投入战斗,和1排交替掩护,以确保主力能够安全撤离。
周德礼指挥3排长张友仁率领第7班占领了一处有利的高地,进行阻击。当敌人追到山脚时,他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弹雨如注,战斗异常惨烈。
战后我们才得知,敌人已经接近7班阵地,面对压倒性的敌人火力,7班在排长的带领下顽强抵抗,用手榴弹、轻机枪等武器回击,打退了敌人的四次冲锋。尽管敌人不断施压,7班最终还是坚持了一个多小时,但战斗结束时,包括3排长张友仁在内的所有战士都英勇牺牲,只有两人幸存。
同时,1排副排长陈武率领的2班与敌人的追击部队展开了激烈的近战。虽然敌人众多,但2班士兵依旧顽强反击,用步枪和轻机枪尽量击退敌人。然而,敌人数量实在过于庞大,2班被迫使用手榴弹进行防御,但敌人最终绕到侧后进行包围。经过一番激战,2班伤亡惨重,副排长陈武也在此次战斗中负伤被俘。
他是1938年冀东十万人暴动时参加八路军的战士,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尽管在敌人的手中,陈武最终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得以获得自由。
战斗结束后,周德礼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何敌人对2排副排长带领的警戒班并未发动进攻?经过与副排长的询问和战后的分析,周德礼终于意识到,敌人故意放过了警戒班,目的正是通过这种“麻痹”手段迷惑我军。这一番思考使得他深感敌人之狡猾。
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周德礼总结出我军的一个教训:首先,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过于放松警惕;其次,未能高估敌人的战斗力及狡猾性。敌人此番奇袭手段,完全突破了我军的预判。
这场战斗虽然给我军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也为后续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