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很多人物最初并不显赫,但凭借自身的才干与努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早期便已担任高级职位配资炒股给股票,却因种种原因逐渐被边缘化,犹如高开低走的典型,何长工便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很多不熟悉党史的人来说,何长工可能显得有些陌生,但他在革命初期的地位相当重要。早在1930年,他便担任了红8军的军长,到了1935年,他又成为了红九军团的政委。在那个时期,能够担任如此高级的职务,按理说,到了1955年,何长工理应会被授予上将军衔,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何长工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便是在草地分兵时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
何长工原名何坤,来自湖南华容。他不仅在党内拥有高地位,还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关系深厚。1919年,何长工参加了“五四运动”并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了旅欧支部的一员,这时他便与周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2年,何长工从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了为革命奋斗的道路。1927年,他参与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并设计了我军的第一面军旗,而“长工”这个名字正是毛主席所赋予的。
展开剩余77%按理说,何长工的革命历程应该始终与中央红军相辅相成,但历史的曲折性常常让人无法预料。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为了统一编制,红一方面军的各军团改为军,红九军团也更名为红32军,何长工依旧担任军政委。随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两大主力分为左、右两路准备北上。红32军隶属于左路军,编制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的部队组成。没想到,正是这时候,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因为兵力庞大而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强行要求南下,这一决策与中央的方针发生了冲突,导致两路军分道扬镳。
当时,红四方面军的红5军和红32军在面对这一变化时,实在无力反抗,只能随同红四方面军南下,经过四川和甘肃,最终陷入了更复杂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左路军阵营中,还有许多原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包括朱德、刘伯承等,这些人后来在分歧中逐渐分为两派。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试图“另立山头”,他鼓动了一些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站出来支持,致使局势更加复杂。时任红四方面军电讯局长的宋侃夫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会上几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的言论让人震惊,这些人曾与毛主席共事多年,本应忠诚,但却在张国焘的号召下发言,令许多人感到意外。
其中,何长工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选择更是让人感到遗憾。何长工不仅是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可惜的是,他在这种关键时刻的立场,给党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刘伯承等则选择了保持沉默,而另一位重要人物董振堂,因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南下计划,曾在当场遭到黄超的耳光。然而,尽管如此,刘伯承等人并未采取激烈行动,而是最终采取了“捉张”计划,力图挽回局势。
此事之后,何长工曾回顾这段历史,承认自己当时确实在执行张国焘路线时犯了错误。虽然事后他没有推卸责任,勇于承认,但这段经历无疑为他带来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到了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等领导先后找过何长工谈话,试图安慰他继续为革命工作。但无论如何,内心的创伤始终存在,这影响了他之后的心态和工作重心。此后,何长工转向了军事教育领域,主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长工担任了抗日大学第五大队大队长、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虽然职务不显赫,但他的贡献却不容忽视。当时,不少高级干部也曾回到抗大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抗大作为重要的军事教育基地,意义非凡。
抗日胜利后,中央决定进军东北,并指派何长工负责组建“东北军政大学”,为人民军队培养军事干部。这一举措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也为未来东北战局的迅速扩展奠定了基础。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的主要成员及第一、第三分校离开延安,前往东北。经过几个月的跋涉,终于于12月抵达吉林通化,并开始着手改建为东北军事政治大学。虽然林彪是名义上的校长,但由于他的工作繁忙,实际事务大多由何长工负责。何长工在军大的建设和发展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短短三年时间,军大为东北人民军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干部,这些人也成为了日后战胜敌人的中坚力量。
在随后的日子里,何长工不仅继续从事军政教育,还出任了东北局军工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凭借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何长工显著提高了军工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我军能够迅速突破敌军坚固的防线,除了全体指战员的努力,背后也离不开他为军工提供的坚实后盾。
回顾何长工的一生,尽管早期有过迷失方向的时刻,但他最终能够重新回到革命的正道,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配资炒股给股票,仍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